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15 浏览:141
《广西日报》报纸版面截图。
宁明县是广西林业大县,近年来,该县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黄文伟/摄
推开家门见两山
7月23日,贺州市八步区大桂山林场多功能会议厅内,随着自治区林业局、贺州市政府负责人共同按下启动键,广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上,首批8个“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2.0”项目正式挂牌。这场“线上挂牌、双向撮合、线下签约”的活动,涉及2.5万亩林地、5300万元发行金额,覆盖贺州、河池、防城港等地7家区直林场及广西国控公司,不仅标志着“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改革进入2.0时代,更揭开了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质、兴业、利民”的新篇章。
模式升级 从1.0到2.0的三重跨越
广西的林票改革并非一蹴而就。2022年,在河池市金城江区、天峨县的深山里,改革大幕悄然拉开。当时,七坡林场与广西国控公司作为首批试点,以“集体林地+国家储备林+林票”模式,主要推行进村入户新收林地及约定3%固定债权或3∶7股权分红的合作模式,两年左右的时间落地林票合作面积5万亩、金额5500万元,让林农首次尝到“林权变股权”的甜头。
但随着实践深入,林票1.0的短板逐渐显现,林票认购人限制为单一个体的林农,受木材市场价格波动、心理预期偏高、利益联结不紧密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林农偏向于短期既得利益,对长期持票意愿不强;此外,由于分散闲置林地质量不高,林场收储分散林地成本较高,发行主体手握大量政策性贷款,对通过单家独户的林票合作来增加现金流和扩大收储规模的意愿不强,林票发行规模难以扩大,影响到后端林票交易、流通以及金融属性的开发,制约了林农通过林票获得更多资产性收益。
为进一步找准切口、解决问题、完善机制,2024年11月,《“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制度改革试点“提点扩面、提标升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印发,创新优化“项目化运营、股份制合作、阶梯式分红、递进式收益”机制,林票2.0应运而生。相较于1.0版本,这场升级实现了三大突破,堪称“制度创新的三重跨越”。
发行主体的“扩容”,让改革力量更强劲,从最初的2家试点单位,到区直林业企事业单位全面参与。合作标的物从新收林地到以发行主体已收储经营的林地,根据标的物经营所需投入核算成本总额,再按社会认购份额制发林票。林票2.0模式有效破解了林场“收储成本高、负债率高”的困境。以黄冕林场为例,其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3088.9亩林票项目,通过林票2.0模式整合资金后,债务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安全性、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
认购对象的“多元”,让社会资本更活跃。林票1.0模式的认购对象仅限单一个体林农,而2.0将范围扩大至林票项目所在县域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业企事业单位以及发行主体内部工作人员(职工)等。这一变化,让村集体闲置资金、乡村全面振兴衔接资金有了“安全投资通道”。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灵峰村、和平村项目,正是村集体用130万元闲置资金认购林票,预计年均分红超3.4%。本次林票2.0升级,线上挂牌的8个项目由项目所在县域、乡镇特别是作为流转方的村集体、林农等特定对象,利用闲置资金或者是乡村全面振兴衔接资金进行认购,其直接受益超过1500万元。
收益机制的“优化”,让利益联结更紧密。林票2.0模式创新在于“项目化运营、股份制合作、阶梯式分红、递进式收益”,收益按林业生产周期精准测算。以一个7年轮伐期的桉树项目为例,分红利率从2.5%逐年递增至6%,持有越久,收益越高;同时,机制兼顾灵活性,允许提前兑付,按持有年限折算收益。这就像给林农和村集体吃了“定心丸”,既保障眼前收益,又鼓励长期参与。
绿富同兴 青山变“金山”,惠泽千万家
在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蓝图中,林票不仅是一张收益凭证,更是激活生态资源的“金钥匙”。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获悉,截至目前“广西国家储备林林票”合作面积达8.4万亩、发行总额1.17亿元,惠及林农1.59万户,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绿富同兴”的生动故事。
对林农而言,林票是“家门口的致富证”。林农通过林地流转获得租金,还能就近在林场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拓宽增收渠道。更让林农安心的是收益模式的优化,七坡林场对已合作林地林票合作机制进行提标升级,在原股权型林票“保底收益+主伐分红”基础上,增加“定期预分红”,将分红时间提前了1—3年。
河池市金城江区拔贡镇北香村板宁屯韦春奎的735.15亩林地与七坡林场进行林票合作,一年后拿到了11027.25元预分红款。
在金城江长老乡隘口村隘口屯,村民吕显扬家有200亩林地加入七坡林场林票项目。2024年底,他拿到3000元预分红款时,激动地说:“这政策真是好,以前得砍树卖钱才有钱花,现在守着林子就能赚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
对村集体而言,林票更是“集体经济的一剂强心剂”,既盘活了闲置资金,又保障了参与主体的稳定收益。2025年,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灵峰村、和平村用积累的130万元闲置资金认购大桂山林场林票,每年可获分红超4.42万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67万元乡村全面振兴衔接资金注入黄冕林场的林票项目,带动3个脱贫村年均增收20余万元,实现“输血”与“造血”双提升。
对林场而言,林票是“轻装上阵的助推器”。国有林场曾长期面临“收储林地难、资金周转难、经营管理难”的三重压力。林票合作后,国有林场借林票模式降低负债率,与村集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主动参与林地管护,降低了盗伐、毁林风险,提升了经营管理效率。更关键的是,区直林场通过林票的“预付制”减轻了收储负担,“滚雪球式”扩大经营规模,一举多得。
制度护航 “山间资产”变“流动资本”
林票2.0的成功,离不开广西构建的“顶层设计+平台支撑+政策保障”制度体系。这场改革绝非“单兵突进”,而是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系统集成”。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印发了《广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配套出台“重点任务清单、重要政策清单”,形成“1+N+X”政策体系。自治区总林长签发深化集体林改林长令,聚力推进确权登记、规模经营、金融创新等五大攻坚重点任务,将林票改革纳入林长制考核,压实市县主体责任。26个县(市、区)开展林权确权、规模经营等专项试点,为林票推广积累经验。
交易平台的“数字赋能”让流通更高效。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集团搭建广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林票项目“信息公开、交易透明、资金监管”,全流程线上化。
风险防控的“多重保险”保障各方权益。林票发行主体实行“兜底保障”,无论项目盈亏均按约定兑付。同时,引入森林保险,为林木受灾提供赔偿。
据自治区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到2025年底,全区力争林票合作面积突破10万亩,发行金额实现1亿元。在八桂大地,一张张林票正串联起“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美好图景。广西持续深化林业改革,不断拓展“林票+碳汇”“林票+林下经济”模式,同时推动林票电子化交易、跨区域流通,让“山间资产”真正成为“流动资本”。
从河池的喀斯特山区到贺州的丘陵林地,从林农的笑脸到乡村的新貌,广西以林票制度改革为切口,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答卷。这场改革,不仅让万亩山林焕发新生,更让集体林区的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共享发展成果,走出了一条南方集体林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